主題故事 〉義守大學-培訓教師辨才,更幫學生找未來
2020-6-01

108課綱新上場,變革的方向包括選修科目增多,必修科目比例降低,如此設計是為了讓高中生擁有更多探索性向及興趣的空間,「這是好的改變,我們相信新課綱的實施與落實,將可使高中育才與大學選才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。」義守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周兆民說。

對於新課綱的實施,義大樂見其成,然而大學招生也面臨新挑戰,所幸義守大學早有準備。為了提升二階甄試書審信效度,義大已要求校內各系建立書面審查規準,也就是審查評量尺規。 

過去的書審資料是由系上老師各自給分,因此有不夠客觀之虞,「招生專業化的一大重點,就是建立客觀的評分標準。」周兆民強調。

每個老師心中都存在自己的一把尺,義大的做法是將其文字化後,交由全系老師共同討論並訂定一套評量尺規,讓大家有規則可循。

讓未來學能有所用

利用專業化評量尺規進行招生,義大於今年邁入第三年。周兆民回想當初要在義大推動評量尺規的建立,其實是受到質疑的,「受到少子化影響,且義大是位於南部的私立大學,招生原本就不容易,許多老師認為何必還要大費周章弄一套新的評量尺規?」面對質疑,周兆民拿出數據說服異議者。

根據yes 123求職網於民國106及107年進行的調查,高達五成的社會人士後悔就讀原來學系,而評量尺規的訂定,可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學生進來,更多學生畢業後能學以致用,這對學系名聲是有加分的。

「此外,新課綱的實施,有利推動考生依興趣、性向、特質選系不選校,所以學系必須讓考生看到特色,而在釐清尺規評量項目的過程中,學系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差異性,創造屬於自己學系的吸引力,這樣的改變有利於招生。」周兆民說。

走入高中職共畫評量尺

為了訂出符合新課綱方向的評量尺規,大學老師必須比以前更勤走校園。將來的招生除了看考科成績外,還要看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,包括校內課程、社團、活動等,如此才能清楚了解考生的興趣、性向、特質與先備知識與報考學系是否吻合。

今年榮陞大考中心主任的周兆民更指出:「大學教授的想像,有時和實際的高中教育是有很大差距的,如果大學老師不瞭解高中校園在做些什麼,學習歷程的判斷就會失準。」

首先,義大在每個學系挑出一位種子教師參加各種培訓,例如,義大於106年10月至109年1月之間舉辦了17場研討會,邀請高中校長、教務主任或學務主任來校演講,說明高中校園的課程、活動及社團。這些種子教師將相關知識帶回系上分享給其他老師。

另外,由學院各系種子教師中再選出一位老師,負責進入高中校園介紹尺規並蒐集高中老師的回饋建議。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,義大約舉行了80餘場此類活動。

透過這些方式,評量尺規得以訂定,不過,在進行正式書審前一星期,老師們還是必須召開會議進行討論、試評校準,「大家解讀尺規的方式可能仍有所不同,必須透過討論,減少彼此詮釋尺規的差異性,加強共識。」周兆民說。

若還是出現同一份書審評分差距過大 (相差10分) 的情況,則會啟用「差分檢核系統」,要求老師們重新討論給分。

精益求精,每一年招生作業完成後,義大都會進行檢討,針對評量尺規進行滾動式修正,務求符合實際需求。義大並計畫透過長期數據的分析,例如學生的退、轉比例,來檢視尺規實施前後的影響,進一步提升「招生專業化」,幫助學系找到最適合的學生,也讓學生能夠進入符合自己性向、興趣、特質的學系,好好發揮。

  Copyright ©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-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 設計製作/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
參觀人數:2778588
Copyright © 2015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i-monthly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製作: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